588创业论坛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搜索
查看: 22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一个100万:还原创业者传奇故事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208

积分

发布者

Rank: 9Rank: 9Rank: 9

金钱
208 创业币
在线时间
21 小时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布者 发表于 2009-3-16 22:12: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很多成功创业者掘到“第一桶金”的爆发点,与后来真正做大的主业并不一致。

  人们大多喜欢津津乐道于成功者的传奇故事,并将其中的种种艰辛视为“调味品”——能更进一步强化传奇性。当我们尽可能还原那些成功者早期的奋斗历程,试图找到所谓“第一桶金”的秘诀时,发现曲折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传奇并不存在。

  与如今有些刚起步的创业者动辄提出“下一个Google”诸如此类的宏大目标相比,很多成功者在创业之初的想法都很简单,他们甚至仅仅是因为生活艰难或者想改变自己的现状。1980年,远东集团创始人蒋锡培在高考落榜后,拒绝复读、执意去杭州学习修理手表时,他的目标不过是赚够5万元。也是这一年,四川新津的刘氏四兄弟本来都有较为稳定的工作,但老二刘永行为了能让哭闹的儿子吃上肉,春节时上街摆了个电器修理铺,看到其中赚钱的机会才刺激了兄弟们的创业欲望。

  苦难的确是一种珍贵的财富。“超人”李嘉诚少年时经历了家道中落、背井离乡、失学、伤父之痛,凭借顽强的意志坚持打拼,从学徒成长为华人首富。刚刚逝去的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更是出生贫寒,小学毕业后便离家做工,几经挫折后奠定了台塑集团的伟业。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和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都曾因所谓“出身”问题而遭遇磨难,但正如宗所言,这都为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必须承认的是,这些成功的创业者都善于抓住经济发展大势,瞄准其中的大机会。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和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在1980年代初不约而同看到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启动,最终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配件厂商。王永庆也借助二战后经济复苏带来的机遇,不仅从木材生意中真正完成了原始积累,还成功转型到石化行业。施正荣则凭借自己多年对太阳能的研究,看到能源结构调整的趋势,创立了无锡尚德,成为行业领导者之一。

  综观上一代创业者走过的历程,不难发现:他们最初的起点乃至掘到“第一桶金”的爆发点,与后来真正做大的主业大多并不一致。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商业环境趋于成熟,新一代创业者起步之初就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也少走了很多“弯路”。王传福就凭借自身电池技术的积累,创立的比亚迪很快成为业内领先者,并逐步扩张到电动汽车领域。

  为了找到方向,很多人在创业之初都经历了苦苦摸索,不断进行灵活调整,才逐渐明晰了主业。如今已成为本土教父级企业家的柳传志,在刚刚下海之时根本不知道要干什么,为了生存下去,卖过旱冰鞋、电子表,还因倒卖彩电被骗。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尽管看准了搜索的未来,但最初也找不到明确的盈利模式,先后学习过美国的Inkotomi、Akamai Technologies、Verity、Google等多家公司,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事实上,这也是很多跨国企业创业初期的典型状况,比如惠普就是从一家什么业务都做的咨询公司起步。

  腾讯创立之初是一家既做系统集成又做软件开发的所谓外包公司,QQ不过是随项目赠送的副产品,马化腾还一度想将如今带来滚滚财富的小企鹅卖掉。丁磊在最低迷的那段日子里,也想把网易出手。这些并不能说明他们缺乏坚忍不拔的意志,或许这才正是创业中的真实写照:彷徨,迷茫,无助……但他们都最终坚持下来,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中的标志。

  马化腾与丁磊这一代无疑要幸运得多:更宽松的环境,更平等的发展机会,有风险投资机构等资本助力,可以借助资本市场增强实力并迅速放大财富……美邦服饰创始人周成建是靠一粒粒纽扣起家的,刘氏四兄弟则卖着鹌鹑蛋赚一分分钱,他们的原始积累显得漫长而辛苦。相比之下,丁磊创立网易不过3年就实现上市,又3年后成为中国的纸面首富;施正荣创立无锡尚德5年后登陆纽交所,也占据了首富之位。

  英国人胡润在当年想出制作中国富豪榜的创意时,不知是否预料到“财富”的话题竟然在中国能引起巨大的争议,“原罪”、“灰金”乃至“黑金”成为媒体和民众的关注焦点。不可否认的是,胡润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人们对“财富”的重新认识,对于财富的合理渴望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踏上创业之路。与此同时,那些成功的创业者又对财富有了更深层的思考,新近者如曹德旺,以自己家族所持福耀玻璃股权的70%成立慈善基金会,帮助更多人获得财富。

  王永庆 卖米卖砖卖木材

  2008年以来,经济不景气让中国台湾的企业家都紧绷了神经。10月,被视为经营之神的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的逝世,更让人们倍感失落。虽然环境永远在变,王永庆却代表了某些永恒特质和精神:追根究底,脚踏实地,而这正是因应危机的暖心良策。

    1916年生于台湾新店直潭的王永庆,出身贫寒,父亲体弱多病,大多仰赖母亲务农维持家计。王永庆每天来回要走三小时上学,上学前要把当天用的水挑好,回家还要帮忙养猪。王永庆兄弟姊妹8人在清寒岁月中度过了童年。

    小学毕业后,为了改善贫穷的家境,15岁的王永庆离开故乡远赴嘉义工作,在一家米店做学徒小工。勤奋好学的王永庆,除了完成自己送米的本职工作以外,还处处留心老板的经营窍门。16岁时,王永庆靠着父亲四处张罗的200元资金开了自己的米店。面临众多竞争对手的压力,王永庆认为勤奋工作是自己能改变困境的法宝。隔壁的米店一般下午六点就打烊了,而他十点半才关门。

    此外,王永庆也开始运用一些自己摸索出的技巧。比如卖米时,他会主动问对方家里有几个人,以估算出这个家庭大概在哪一天吃完米,在这一天快到来时主动送米上门。依靠这样的贴心服务,王永庆的米店受到很多老顾客的青睐,他又创立了碾米厂。

    后来在日本占领期间,因为政策原因,王永庆的碾米厂不得不关门。他利用之前赚到的钱于1942年在嘉义乡下开设了一个砖厂,很快也因困境而关门。再度受挫的王永庆并未放弃。在朋友的资助下,他从1943年开始了木材生意,由于缺乏相关经验,不久后便血本无归,这段时间也是他创业以来最黯淡的时期。

    后来朋友的再次出手帮忙,他才得以在木材行业立稳脚步。随着日本战败退出台湾,当地的各种基础建设需要大量木材,王永庆由此积累起了资本。1951年,战后起步的世界石化行业开始在东亚兴盛,当时台湾经济部门负责人尹仲容号召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家加入这个行业。在检视银行系统的账户后,相关部门发现从开米店起家的木材商王永庆竟然是存款最多的企业家之一,高达千万元。王永庆接受了尹的建议,进入塑料行业,1954年成立了福懋塑料公司(即台塑集团的前身)。

  王永庆年龄:逝于2008年,享年92岁创业时间:1932年开了一家米店第一桶金:木材生意  

  我幼时无力进学,长大时必须做工谋生,也没有机会接受正式教育,像我这样一个身无专长的人,永远感觉只有刻苦耐劳才能补其不足。直到今天,我还常常想到,由于生活中受过的煎熬,才产生了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幼年生活的困苦,也许是上帝对我的赐福。

  李嘉诚 塑胶花传奇

  1940年秋,李嘉诚一家从潮州逃难至香港,栖居在舅舅的钟表行中。李家原本没有商业传统,到香港前,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爷爷是清朝最后一届秀才,两位伯父在民国初年就取得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博士学位。

    李家可算的书香门第,在当地受人敬重。但这些在当时的香港没有半点价值,甚至为生存带来了压力,一家人卑微如蝼蚁。13岁的李嘉诚不得不失学,寄人篱下当学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则必须搬开家具与其他伙计挨着入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攻占香港,李嘉诚的母亲只好带着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们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贫困抑郁的父亲竟染上肺结核,大半年后去世。在父亲过世前一天,并没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问他有什么话说。“我安慰父亲,告诉他‘我们一定都会过得很好’。”14岁的李嘉诚独自面对父亲的死亡,“彷佛一瞬间被迫长大”。历经家道中落、少年失学、父亲过世、孤独的流落异乡,迫使李嘉诚在很短的时间内压缩成长。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李嘉诚的机会终于来临。

    1945年,二战结束后的某天,他所在工厂的老板亟需发信,但是书记员请假,李嘉诚因好学被推荐帮忙。出色的表现使得老板对他另眼相待,将其从杂役小工调至做货仓管理员,继而成为了业绩很棒的推销员,再升到经理,19岁更成为总经理。李嘉诚也从中学到了更多的关于货品的进出、价格、以及货品管理,推销等技巧。

    因为业务关系,李嘉诚一直订阅英文塑料专业杂志,顺便提高英语,这也让他能时刻把握该行业的可能商机。随着二战后经济复苏,塑料制品的市场需求很旺盛,李嘉诚认为机不可失,决定自行创业。1950年,他利用自己的积蓄连同舅父的借款共5万港元,开设了长江塑料厂。1957年,李嘉诚从行业杂志中得到启迪,赴意大利考察,回港后转产塑胶花。得益于当时的消费环境,业务迅速发展,由于产品能不断创新,李嘉诚继而成为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塑料花大王。如今这已成为李嘉诚财富故事中的经典情节。之后,李嘉诚又瞅准地产业机会,从而开始了成为“超人”的脱胎换骨般的升级。

  李嘉诚年龄:81岁创业时间:1950年创立长江塑料厂第一桶金:塑胶花生意

  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身处逆境时,我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条件,因为我勤力,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肯建立信誉。

  柳传志 做“倒爷”被骗

  老帅柳传志在2月初复出担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联想是我的命,需要我的时候我出来,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情。”柳传志自剖心迹,虽已年逾65,但激情不减当年。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时任计算所所长的曾茂朝(现任联想控股董事长)也一直在私下里鼓励手下创立公司。

    已年逾40岁的柳传志主动提出了要创业,“我40岁的时候是因为前面没有路可走,所以选择了创业。”当年10月,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即联想前身)“授命成立”,王树和、柳传志、张祖祥组成三人核心成员,柳担任副总经理。曾茂朝将计算所的传达室交给柳传志使用,又给了20万元开办经费,还给予了很多不成文的支持:不受限制的招纳本所人员,可以使用所里的技术成果,员工可以使用自己原先在计算所里的办公室、电话以及所有资源等。

    虽然支持很多,但是从1984年冬天到1985年春天的几个月里,公司里最令人头疼的是不知道去干什么。柳传志后来回忆,“当时实在是不知道要干什么好了,所以能干什么就先干着,哪怕挣点儿钱发工资也好。”于是,包括柳在内的所有员工都当过“倒爷”、“板爷”,在中关村拉平板车去卖运动服装、电子表、旱冰鞋、电冰箱。后来因为听说倒买一台彩电能赚1,000块,联想也跟着去做。

    当时有说法“骗子比彩电还多”,尽管柳传志小心谨慎的叮嘱要看到电视才付款,他们也的确看到了电视,不过等钱汇过去,对方却消失了,联想一下被骗去14万元。公司一下子更加艰难。到了1985年,所有可能为公司带来收入的各种业务几乎试了一个遍。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将计算所倪光南主导开发的“汉字系统”带到了公司,成果产品化后就是后来知名的“汉卡”。

    当时电脑大部分靠进口,全是英文系统,必须装上汉卡,每台电脑经过改装后利润高达一、两万元。联想在6个月内至少销售出了100套,为公司带来了约40万元毛利润。曾茂朝的妻子,计算所研究员胡锡兰就在1985年的夏天从自家楼上看到了一个难忘的场景:烈日炎炎下,柳传志和李勤(现任联想控股常务副总裁)等人正在人拉肩扛,将一堆微机从大院门口搬进来,柳传志满头大汗,衣服湿透,而李勤把裤子卷到了大腿上,气喘吁吁。

    回想当日情景,柳传志后来表示,“我们第一桶金就是靠出卖技术劳力赚的。”

  柳传志年龄:65岁创业时间:1984年创立联想第一桶金:汉卡  

  在企业的初期状态,目标是一个暗藏的、朦胧的意识。因为你还很弱小,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企业还缺乏把握,无论你具有怎样的信心,目标对于初创企业至多是一个远大抱负,因而无法量化与明确。

  鲁冠球 小铁匠逼上梁山

  2007年,在接受一家美国媒体的采访时,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这样解释自己当时的创业动机,“如果你出生在教室里,那么你以后就可以在那里读书,如果你过去是一个农民,那么就一直会是农民,而我不想一直当农民,我要想一切办法跳跃龙门。”

    鲁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市宁围乡,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工厂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亲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很艰难。15岁辍学后,经人帮忙,鲁冠球被介绍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个打铁的小学徒。但三年后,由于精简人员,他被辞退回农村。不服输的鲁冠球决定创业,“没想过要当企业家,我办企业是逼上梁山。”当时他看到乡亲们磨米面不方便,而自己对设备很感兴趣,便筹钱购买设备,开办了一个没敢挂牌子的米面加工厂。

    后来因为禁止私人经营,加工厂又被迫关闭,为了偿还债务,鲁冠球不得不将三间老房子变卖。虽然受到打击,鲁冠球并未放弃。由于“停产闹革命”,当时人们连铁锹、镰刀都买不到,自行车也没有地方修。在经过15次申请之后,鲁冠球开办了一个铁匠铺,很快生意红火起来。到了1969年,由于政府要求每个城镇都要有农机修理厂,富有经验且有些名气的鲁冠球被公社邀请去接管已经破败的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其间除了管理农机修配厂,只要能赚钱、做得了的营生,鲁冠球都做了尝试。

    之后10年间,靠作坊式生产出的犁刀、铁耙、万向节、失蜡铸钢等五花八门的产品,鲁冠球艰难地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1978年春,鲁冠球的工厂门口已挂上了宁围农机厂、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等多块牌子,员工也达到了300多人。由于看到中国汽车市场开始起步,鲁冠球调整公司战略,集中力量生产专业化汽车万向节。当年秋天,他将工厂改名为萧山万向节厂(即今天万向集团的前身)。

    在1980年的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上,虽被拒绝入场,但鲁冠球并不放弃,在会场外摆起了地摊。在闻听会场内正陷入价格拉锯,他便张贴广告,以低于场内20%的价格,销售自己的高质量产品,很快厂家便涌出场外交易。万向此役获得了210万元的定单,鲁冠球成为最默默无闻的大赢家,打出了名气。

  鲁冠球年龄:64岁创业时间:1969年接管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第一桶金:万向节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控制人的物质欲望有利于磨练自己的意志。当企业家如果光会享乐,早上围着车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企业家就不成为企业家,是败家。

  曹德旺 卖玻璃的“乞丐”

  近日,因为捐出市值约40亿元的股份设立慈善基金会,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而对普通民众而言,偏居一福建隅的曹德旺也并不遥远,中国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安装了他所属公司生产的玻璃。早在四年前,曹德旺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已经表达了捐赠的意愿,“

    70岁的时候,这个产业(福耀玻璃)要留给中国,公司已经进入了后曹德旺时代。头5年,我当董事长,后5年,我彻底准备退出了,做太上皇,70岁就淡出江湖。我可以培养你们(儿女),但是我根本就不希望你们出来拿我的财产,这个企业归谁呢,我认为是中国人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曹德旺一直很崇拜卡内基和陈嘉庚,早就认定自己要走捐赠这条路。这一情结,与他幼年的贫困经历密不可分。1949年,由于战乱未停,在上海经商、家底殷实的曹家决定返回福建老家,途中财产因托运丢失,顿失陷入贫困。由于无钱供读,曹德旺9岁才步入学堂,7年之后又被迫辍学。离开学校之后,曹德旺帮父亲卖烟维持家庭生计。1960年代中期后,他又开始独立贩卖水果,每天凌晨3点起床,骑3小时自行车到福清市采购水果,然后再回镇上销售,开始点滴积累后来的创业资本。文革后,曹德旺进入镇上的一加国营玻璃厂当销售员,并学习和积累玻璃制造技艺。

    1983年,曹德旺从政府手里承包了这家经营不善的工厂,凭借学习能力和敏捷的商业头脑,当年就实现盈利20万元。创业艰辛仍历历在目,“一家一家去卖,那个时候做这个,跟乞丐没有什么两样,全中国做汽车零部件的人都认识我。”

    随着汽车市场的发展,曹德旺发现,玻璃需求量很大,而市价几千元、造价不过数百元的汽车玻璃基本依赖进口。当时中国有很多大的国营玻璃厂,并没有去攫取这块巨大的差额利润。

    究其原因,曹德旺认为,因为当时中国有2,000多种车型的玻璃,而每一种类型都需要一个新模具,成本价为1万多元,这让很多大厂望而生畏。找到症结后,曹德旺努力钻研,发明了用无缝模具来做玻璃的技术。1987年成立的福耀玻璃,当年就因此技术获利数百万元。1990年,福耀进入美国市场,一举占领美国汽车维修市场10%。

  曹德旺年龄:63岁创业时间:1960年代中开始贩卖水果第一桶金:玻璃生意

  在中国土地上,同样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凭什么他们(指其他农民)就得为生活犯愁,他们也应该有成为富豪的机会。现在有了慈善事业,既可以表现企业家的成就感又能实现财富的再分配。

  刘氏四兄弟 一个鹌鹑蛋挣一分

  出生于四川新津一个贫苦家庭的刘永好,20岁之前几乎没有穿过新鞋,所以其最大目标是拥有一双新鞋和一辆自行车。在他心中,最好的工作就是进入当地的工厂当一名工人,那样自己就可以衣食无忧虑了。

    近5年的知青生涯结束后,刘永好又进入学校学习,毕业后留校成为老师。此时,他的大哥刘永言已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毕业分配到成都906厂计算机所工作;二哥刘永行从成都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到了县教育局工作;三哥陈育新(刘永美,因过继到陈家而改名)从四川农业学院毕业后在县农业局当农技员。在改革开放的大形势下,四兄弟开始不安分起来。

    1980年春节,刘永行为了让哭闹着要吃肉的四岁儿子能够在过年时吃上一点肉,从大年初一到初七,在马路边摆了一个修理电视和收音机的地摊。短短几天里他竟然赚了300元,相当于他当时10个月的工资!四兄弟一商量,就想办一家电子工厂,并很快生产出音响样品。刘永好拿着音响到乡下想和生产队合作,他们出技术和管理,生产队出钱。没有想到的是,此事上报到公社之后,公社书记一句“集体企业不能跟私人合作,不准走资本主义道路”,此事胎死腹中。

    1982年,四兄弟经过激烈的讨论,三天三夜的家庭会议做出决定:辞去公职干个体。他们就想,搞自己曾经做过的音响投资大,而且还有很多条条框框;而搞养殖业不需要很多投资,技术含量低,自己也熟悉。创业目标定下了,资金还没着落,四兄弟想到向银行贷款1,000元,但结果是当头一盆冷水。他们只好典当了手表、自行车等值钱的家当,筹集了1,000块钱,开始养鸡、养鹌鹑。“当时真的是一分一分挣钱,看着鹌鹑下了一个蛋,就意味着赚了一分钱。”刘永好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当时骑车载着鹌鹑蛋被一只狗追赶,后来摔倒在地,200只鹌鹑蛋全摔碎了,他当时掉下了眼泪,不是因为被狗咬得疼,而是惋惜碎掉的蛋。

    由于意识到鹌鹑的生意不可能再扩大,1986年,四兄弟利用此前积累的近1,000万元资金转向猪饲料市场,希望集团诞生了,成为本土饲料企业龙头。1997年,四兄弟宣布和平分家,刘永言创立大陆希望集团,刘永行成立东方希望集团,刘永美建立华西希望集团,刘永好成立新希望集团。

  刘永好年龄:58岁创业时间:1982年四兄弟开始从事养殖业第一桶金:鹌鹑养殖

  创业20多年的磨练对于我来说,拥有多少财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拥有了创造这些财富的能力!假如我的所有财富都消失了,还可以从头再来。——刘永好

  今天的创业者,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并学会把远大的目标分解、简化成具体的一件件事情。因为一个困难、一个困难地去克服,比一下子面对一大堆困难要好得多。 ——刘永行

  冯仑 “说”出500万

  冯仑20岁就入了党,上世纪80年代先后在中央党校、国家体改委任职,也曾是一位热血青年。当“万元户”、“下海”、“倒爷”等新名词出现时,冯仑终于按捺不住创业激情,放弃仕途毅然下海。

    1991年,此前已在牟其中属下的南德集团经过2年历练的冯仑又踏上了海南那片热土,与王功权、王启富、刘军、易小迪、潘石屹等六人成立了海南万通。手里只有3万元的冯仑找到一家信托投资公司的老总,大谈海南房地产的机会以及自己的为人和出身。冯仑后来曾表示:“做生意的人都特别能‘说’,而且你会发现,尤其是创业者,他们会就一件事情不停地说,说过之后,当着你的面还可以重新讲给别人听,一点心理障碍都没有。要没有心理障碍地对某一件事情反复地讲,讲到最后连你自己都相信了,然后你才能让别人相信。”

    初步取得对方认可后,冯仑又开始讲自己也刚刚闹明白的新名词“按揭”,他告诉对方这是一种全新的做房地产的形式,用很少的钱就可以做很大的项目,对方听得似懂非懂。谈话的目的当然是从对方那里拿到钱,冯仑的本事在于他的“懂人”和“会说”,他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找到打动对方的那一句话。“就那么一句,不会说,说一辈子也说不出来;会说,三分钟就能将这句说出来。”谈完马上就能赚到的钱,冯仑盯着对方的眼睛说,“这一单,我出1,300万,你出500万。我们一起做你干不干?”

    对方点头同意,冯仑立即骑着自行车跑回去写文件。在最短时间内将手续做完后,冯仑让王功权负责将钱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回来。王功权是谈判高手,他在最短的时间拿到了500万元。冯仑他们拿着这500万元,又立即从银行贷了1,300万元,接着又用这1,800万元购买了8栋别墅,重新包装之后卖了出去,赚到300万元。

    这就是万通的发家史。多年后,冯仑如此总结:“做大生意必须先有钱,第一次做大生意又谁都没有钱。在这个时候,自己可以知道自己没钱,但不能让别人知道。当大家都以为你有钱的时候,都愿意和你合作做生意,到最后你就真的有钱了。”

  冯仑年龄:50岁创业时间:1991年创立万通第一桶金:倒卖别墅

  我们在创业的过程中会不断失去很多常人看到的幸福,但同时也获得了常人所没有的幸福。人一生最多的知识、智慧和追求都与幸福有关,但最多的痛苦、失落和损失也都与幸福有关。

  杨国强 赤脚包工头

  2007年,全世界似乎都在寻找一位26岁名叫杨惠妍的女士。当年4月,家族企业碧桂园在港上市,市值最高时候突破2,200亿港元,名不见经传的第一大股东杨惠妍成为“中国首富”。这一切的缔造者是碧桂园的创始人及实际操盘者杨国强——杨惠妍之父。

    当年10月,杨国强来到北京,分别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捐赠3,000万元,设立“国华杰出学者奖”基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当过放牛娃、农民、船工、水泥匠和建筑工的杨国强,谈起过去的苦日子,“只是微笑,而没有嗟叹和怨艾”。

    杨国强是广东顺德北滘镇广教村人。在改革开放前,由于家贫,杨国强直到十七、八岁没穿过鞋子,没吃过糖果,“没试过自己亲手花两分钱”,衣裤都是兄长穿旧的和香港亲戚穿旧寄来的。念书时,为省7分钱饭钱,中午放学要走一个小时回家吃。尽管如此,高中时由于交不起7块钱学费,杨国强还退学一年。后来学校免了学费,并给了他2块钱助学金,才又复学。杨国强说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2块钱”。

    哥哥杨国华成为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人。1978年时,杨国华是顺德县第二建筑公司负责人,在他的帮助下,杨国强进了北滘公社房管所当施工员,干泥瓦匠,后来又到二建公司,1984年升为建筑队队长。

    1986年,杨国强担任了北滘建筑工程公司总经理。当包工头的日子里,倍受艰辛。他说:“你们不知道做建筑多难,到处打听哪家公司要建房,然后跑到人家门口问,是不是可以给个工程做?我在建筑公司当了十年经理,画图、预算、买材料,什么活都干,一天假都没放过,最后终于打败了镇上另一家老牌的建筑公司。他们说我是一只老虎带着一群羊,能打败一只羊带着一群老虎。”就是在此任期内,杨国强迅速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993年,杨国强等人出资3,395万元,收购了北滘建筑工程公司,正式开始了私营化运作。

    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杨国强说自己是一个很爱读书的人,读了一辈子书,每天闲下来都会读书,名人传记、天文、地理、哲学都读。曾有人问他“为什么能成功”,杨国强回答:“可能因为我对人好,对社会好吧。”他说自己比较欣赏日本的松下幸之助,很多人说他是“经营之神”,但他更推崇松下幸之助80多年为社会服务的人生理念,推崇他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推崇他的个人努力和奋斗。

  杨国强年龄:55岁创业时间:1980年开始做建筑包工头第一桶金:建筑承包

  假如有一天我死去,在我的墓志铭里就写:这里躺着一个很努力为这个社会的繁荣进步贡献自己毕生精力的人。

  宗庆后 儿童营养液一炮打响

  1987年,当42岁的宗庆后拉着“黄鱼车”奔走在杭州的街头推销冰棒时,他大概不会想到:十多年后,他一手缔造的娃哈哈集团会成为中国最大的饮料企业。2007年娃哈哈集团销售收入258亿元。谈及自己的创业经验,宗庆后的回答很简单:“创业靠的就是感觉,我可能感觉比较准确吧。”

    在“唯出身论”的年代,宗庆后“旧官僚后代”的出身让他尝尽了人生的艰辛。16岁那年,宗庆后被“安排”到浙江舟山去填海滩,一呆就是15年。1979年,宗庆后顶替母亲回到杭州做了一所小学的校工。

    1987年,他和两位退休教师靠着14万元借款,组成了一个校办企业经销部,主要给附近的学校送文具、棒冰等。在送货的过程中,宗庆后了解到很多孩子食欲不振、营养不良,是家长们最头痛的问题。“当时我感觉做儿童营养液应该有很大的市场。”填海时形成的坚毅性格让宗庆后决定抓住这个机遇博一把。面对众多朋友善意的劝说,他显得异常固执:“你能理解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面对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机遇的心情吗?”

    1988年,他们开始为别人加工口服液,1989年成立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开发生产以中医食疗“药食同源”理论为指导思想、解决小孩子不愿吃饭问题的娃哈哈儿童营养口服液,产品一炮打响,走红全国。1990年,创业只有三年的娃哈哈产值突破亿元大关。

    成名之后,曾有人问宗庆后,人生最应大有作为的15年在农村中度过,是否后悔?他答道:“这15年,尽管是我人生当中最年轻、最有成长希望的大好时光,看起来好像在农村没有什么作为。但对整个人生道路确实有很大帮助,这15年艰苦生活磨练了我的斗志,能吃得起苦,也练就了比较好的身体,为我42岁以后再重新创业打下了比较雄厚的基础。”

  宗庆后年龄:64岁创业时间:1987年组建校办企业经营部第一桶金:儿童营养口服液

  我认为做企业要有这些素质,特别在中国市场上,那就是:诗人的想象力、科学家的敏锐、哲学家的头脑、战略家的本领。

  蒋锡培 落榜的修表匠

  远东集团董事长蒋锡培出生于江苏宜兴市范道乡洋埝村。高考落榜让他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父母再三劝说,也没能让他回心转意去复读,执意要自己赚钱。

    17岁的蒋锡培跟随二哥到杭州学修表,他给自己定下了一生中“宏伟”的财富目标——挣够5万元,后来他回忆说:“这5万元钱,我当时是这样考虑的:回家造两间房子,剩余的放在银行里面存定期,每年吃利息,一年花销就差不多了,用不着再去努力奋斗了。”不过一年,他就实现了这个理想,到了第二年,他已经有了十几万元的积累。创业之初获得的成功使这个年轻人热血沸腾。

    1986年,蒋锡培创办了一家为大钟表厂生产零配件的仪器仪表厂。然而一年后,企业因管理不善亏损100多万元,蒋锡培人生的第一次创业宣告失败。就在此时,在一家电缆厂工作的大哥告诉他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上海和江苏的电线电缆市场需求量巨大且销售价格日益上涨。已负债30多万元的蒋锡培又向朋友借了10万元在宜兴开设了一家经销部,开始试水电线电缆领域。

    1990年,在积累了3年销售电线电缆的经验后,蒋锡培设立了范道电工塑料厂,便是如今远东集团的前身。这个主要生产照明用电线的小作坊,成立当年即实现销售收入462万元,第二年达到1,800多万元,1992年做到了5,000万元。

    回首创业之路,蒋锡培说,失去上大学、参军的机会,也没有可能进入政府机关做公务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惟一的目的也只能是对金钱的积累,“让自己过得好一点”。如今早已成功的蒋锡培还是颇为活跃的天使投资人,致力于帮助更多新创业者取得成功。

  蒋锡培年龄:46岁创业时间:1990年创办范道电工塑料厂(远东集团前身)第一桶金:照明电线

  无论如何,你自己要有梦想要有理想,第二你要有激情,第三要有智慧、比较聪明,第四非常勤奋,没有什么天上掉下来的东西,第五要真诚、实在,第六要跟得上形势,就是善于创新和变化。

  王传福 “半自动半人工”树优势

  从不名一文的农家子弟到身家亿万的集团公司总裁,从26岁的国家级高级工程师、副教授到“电池大王”。王传福仍在寻找着改写历史的可能性,几年前进入了汽车领域。

    王传福出生在安徽无为县一户再寻常不过的农民家庭,然而读初中时家里发生的变故,让他经受了心灵的创伤并从此沉默寡言。为了忘掉痛苦,年纪尚小的王传福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形成了坚强忍耐的性格。他坚信,只要灵魂不屈,自己一定会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从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毕业后,21岁的王传福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攻读研究生,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电池研究中去。5年后,王传福被破格委以研究院301室副主任一职。此时,一个促使他从专家向企业家转变的机遇从天而降。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因为和王传福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他顺理成章成为公司总经理。

    当时,国内电池产业随着移动电话的“井喷”方兴未艾,一部普通“大哥大”动辄数万,一块电池卖到数百元。南下“主政”的王传福很兴奋,准备大干一场。试水两年但成效甚微的王传福在1995年决定辞职单干,向表哥吕向阳借了250万元后,领着20个人在深圳莲塘的旧车间敲敲打打,成立了比亚迪。

    对于动辄千万元的生产线,王传福只能望而兴叹,他干脆凭借技术,自己动手做关键设备,然后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这种“半自动化半人工”生产线所具备的成本优势成为他日后商战中无往不利的“尚方宝剑”。比亚迪很快打开了低端市场,成立当年就成功卖出了3,000万块镍镉电池。

  王传福年龄:43岁创业时间:1995年创立比亚迪第一桶金:镍镉电池

  发展企业与人生成长都像爬大山,找山寻路是种学习过程,从中学习笃定、冷静,及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

  周成建 “错误”的成就

  周成建的创富故事实际上是众多成功的温州商人的寻常版本。

    1982年,初中毕业的周成建就在家乡浙江青田县创办了服装纽扣厂。到全国各地推销产品时,他结识了江西景德镇的一家外贸公司,并接下了高达30万元的大额服装定单。周成建回到家乡后,从当地信用社贷款30多万元,立即召集周边100多名裁缝到工厂工作。日夜辛劳换回的却是对方以面料不合格为由全部退货。

    由此身负巨债的周成建带着9,000元翻本钱,来到了当时商业气息已经非常浓厚的温州。通过舅舅、表兄弟的介绍,结识了众多朋友、打通各种人脉关系后,9,000元也差不多花完了,还好周成建也拿到了定单。他做的依然是服装生意,还是从老家找裁缝,还是从事服装的裁剪、排样、缝纫机修理等,十几个人吃喝住全在车间,日夜加班。周成建得以偿还了所有债务。

    手艺好,信誉好,周成建的加工厂不断接到妙果寺服装批发市场的定单。依然是每天工作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终于有一天,一个错误改变了他的命运。因为劳累操作他将一批西服的袖子全都裁短了一截,于是干脆将错就错,把裁短的袖子接上别的布料,再将衣服的下摆也裁去一截,补上别的布料。就这样,一批早期的休闲风格的服装诞生了。没想到这些“错误”的休闲服装很快就销售一空,周成建因此也名声大震。

    此时的周成建开始不满足现状了:代加工服装,每件最多挣8毛钱,利润绝大多数都被批发商赚走,如果自己做批发就有了议价的能力。有一定资金积累的周成建于1989年拥有了自己的“前店后厂”。再后来,周建成意识到西服市场已经非常成熟了,自己实力较差,必须找到一个别人没有介入的领域。1994年,周成建投资400万元成立了温州美特斯邦威公司,做起了品牌休闲服饰。

  周成建年龄:44年创业时间:1982年创立服装纽扣厂第一桶金:衣服加工

  钱不是目标,不是结果,也不是消费品,而是成就事业的工具。

  马云 黄页“骗子”

  “我就像一个骑在盲虎身上的盲人。”2008年,在亚洲协会(Asia Society)于旧金山举办的午餐会上,马云以带点武侠色彩的开场白讲述自己如何取得成功。他并不是要贬低自己,“马云是一个勇猛而强大的对手。”杨致远曾做出如此评价。

    马云勇猛的性格从小就已显端倪。童年恰逢文革,由于爷爷曾当过保长而被认为是“资产阶级”,他在学校一直被同学认为是坏家庭出身。在受到侮辱时,跟姐弟们的默不做声不同,马云一定会回击,因而成了小学和中学老师眼里打架最多的学生。后来,马云还练过8年散打,并坚持打太极拳,喜欢武侠小说的习惯也因此养成。

    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学校当英语老师,马云也一直尝试去改变自己的生活,他每天骑车40分钟去西湖边上的香格里拉酒店,做国外游客的导游,练习英语。后来,马云碰到了一个澳大利亚的游客,还邀请他去澳大利亚度假。这次出国彻底改变了马云的思维,“我意识到世界和我之前被教导的差异巨大,我不再跟随别人的意见,发展出了自己的思考方式。”

    后来,马云辞职后换了几份工作,包括做过一个新开张的肯德基店的店长助理。1995年他创办了海博翻译社。因为帮助杭州市政府和美国一家公司谈合作,马云在去美国时第一次接触到了互联网。1995年4月,马云垫付7,000元,联合家人亲朋凑了2万元,创建了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海博网络”,并启动了中国黄页项目。

    那时的马云与其说是总经理,不如说是个推销员。一位曾在大排档里见过马云的老乡这样描述他:喝得微醺、手舞足蹈,跟一大帮人神侃瞎聊。那时大家还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很多人将马云视为到处推销中国黄页的“骗子”,而他还是一遍遍地“对牛弹琴”。到了1997年年底,网站的营业额不可思议地做到了700万元!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升温,中国黄页在一夜之间冒出许多竞争者,当时最强大的当属本地的杭州电信。实力悬殊的竞争使得马云最终向对方出让了70%的股份,但双方合作并不愉快——失去决策权的马云完全施展不开手脚。

    1997年,当时的外经贸部向马云伸出了橄榄枝,他将自己所持的中国黄页剩余股份贱卖,带着几个创业伙伴远走北京,继续开发网上贸易站点。在租来的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间埋头苦干15个月后,不仅让外经贸部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上网的部级单位,而且将净利润做到了287万元。

    然而,外经贸部此前对马云团队许诺的股份因种种原因迟迟没有落实。他决定再度重新创业。1999年2月,在杭州湖畔花园的马云家中,以50万元起步的阿里巴巴诞生了,打造出惊人财富的18人创业团队也合作至今。

  马云年龄:45岁创业时间:1995年创立翻译社第一桶金:中国黄页

  对所有创业者来说,永远告诉自己一句话:从创业得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对的是困难和失败,而不是成功。困难不是不能躲避,但不能让别人替你去抗,任何困难都必须你自己去面对。

  江南春 160元“巨债”逼出广告奇才

  大学时代,江南春是华东师大颇有名气的“夏雨诗社”社长,还出过一本诗集《抒情时代》。江南春对当时生活状态的经典描述是,“我会用整个下午留心前桌的女生,并郑重地为她写下评语,在傍晚,我通常都会鼓足勇气到学校舞厅涉足一场爱情或者被轻易地拒绝,无论怎样,待到月黑风高之时,我一定独自回到寝室,轻轻松松写起小诗。”

    江南春的人生转折点出现在华东师大学生会主席的竞选中。在该校历史上,竞选学生会主席的一般都是大三学生,江则提前了一年。据说,江南春最终取得胜利主要得益于他的口才和事先准备工作充分。后来出任分众传媒副总裁的师兄嵇海荣是当时在任的学生会主席,主持了整个竞选过程,他透露,在最后竞选的6个候选人中,第一个上台的江南春也是惟一一个脱稿演讲的,给其他人造成了很大压力。据说,江南春当时还找了很多院系的学生会主席,一顿十块、十几块钱地请吃饭,沟通想法兼拉票。一圈下来,因为沟通成本,江南春一下子欠下了160块钱的债。

    江南春上任不久,上海电影制片厂下属一家广告公司到学生会招聘兼职,每个月300元,为了还债,近水楼台的他便前往应聘。第一个客户是汇联商厦,给了1,500元让他策划影视广告。江南春连夜写了脚本,随后客户痛快地投入了十几万拍广告。第一单的成功,让原本准备只干一个月的江南春打消了回校过惬意生活的念头,把学生会的工作放下,全身心干广告,沿着淮海路“扫”商厦。1993年,江南春所在的广告公司一年收入400万元,其中150万元由他贡献。

    江南春很快决定自己创业。1994年,还在念大三的他与几个合作伙伴成立了永怡广告公司,自任总经理。大学还没毕业,江南春就已经成为学生中少见的百万富翁了。到1998年,永怡占据了95%以上的上海IT领域广告代理市场,营业额达到6,000万元以上。之后到2003年成立分众传媒,则是江南春真正开创一个全新领域的开始。

  江南春年龄:36岁创业时间:1994年创立永怡传播第一桶金:广告销售

  最终你相信什么就能成为什么。因为世界上最可怕的两个词,一个叫执着,一个叫认真。认真的人改变自己,执着的人改变命运。

  丁磊 免费邮件系统的奇迹

  163.net是丁磊在网易创办之前申请的域名。1997年5月,丁磊决定创办网易。网易从丁磊创办起,没有向银行或朋友借一分钱,所有的创业基金都是他当年写软件时慢慢积攒下来的。走这样一条路,丁磊经历了比别人更多的困难。

    丁磊的第一桶金是和陈磊华一起赚到的。1997年,两人相识于网易BBS,陈磊华当时还是华南理工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丁磊邀请他到网易兼职,合作之前两人说好陈磊华拿20%,一起开发“分布式免费邮件系统”。1998年3月,163.net正式运行,它是国内第一个全中文界面的电子邮件系统。网易开始售卖这一软件,但是处处碰壁,以至于最困难的时候只有2万元资金可以利用。

    这时,微软斥巨资收购了免费电子邮件服务商Hotmail,这一案例的示范效应拯救了丁磊和网易。广州电信从中得到了某种启发,想到了丁磊曾推销过的“分布式免费邮件系统”,提出收购要求,而丁磊的想法是合作提供邮件服务,最后以20万元成交,丁磊还搭上了163.net域名。后来,163.net被5,000万元转卖给了新飞网,再后来又被TOM集团以3.7亿港元收购。不过这都与丁磊无关了。

    网易利用广州电信这一交易的影响,又成功地把免费邮件系统卖给了其他用户,例如188.net、990.net、371.net等等,这其中就有很多曾让丁磊碰钉子的公司。这一年,丁磊既是老板,又是销售员,四处出差,走遍了大江南北。一时间丁磊的“孩子”满天下。到1998年年底,只有8个人的网易竟然有了500万元的利润。国内外一些投资商开始纷纷找他谈判,愿意注入资金。此时,网易还只是作坊式的小公司。后来,丁磊开始转型门户,再后来主攻网络游戏,现在据说又要办个养猪的网站。

  丁磊年龄:38岁创业时间:1997年创立网易第一桶金:电子邮件系统

  动作可以慢,但战略一定要正确,看准了再跟上去。

  马化腾  QQ曾是附赠品

  南非MIH集团在2001年6月从盈科数码、IDG及管理层手中收购腾讯46.5%的股份,花费3,200万美元。收购完成后,腾讯管理层持股46.5%。可以说,马化腾创业后的“第一笔重大收入”正来自于MIH支付的850.5万美元。

    在此之前,新浪、搜狐、网易等互联网公司已经做成规模,通过上市获得了新的资本支持,还通过推出收费业务加快赢利。而当时的腾讯还是一家只有18人组成的公司,QQ(当时的名称还是OICQ)注册用户虽已经达到2亿,但缺乏现成的收费渠道。随着用户数几何级增长,每月以几何级增长的服务器托管费用也让腾讯不堪承受,公司出现资金紧张,QQ将收费或者停止服务的消息盛传一时。

    马化腾曾试图作价60万元卖掉QQ,但找不到买家。当时任职搜狐的古永锵和冯珏都到腾讯看过,2001年春天,马化腾自己还去新浪见了王志东和汪延,但后来都没有消息。在2000年年初获得IDG和香港盈科总共220万美元的投资时,代价是出让了多达40%的股份。据一位当年腾讯的员工回忆,在这次融资过程中,马化腾做了两次腰椎手术,第二次手术后,就平躺在床上举着笔记本电脑办公。

    马化腾在煎熬中终于等到了南非MIH集团。与此同时,中国移动推出的“移动梦网”开始改变腾讯的生存状态。移动梦网通过手机代收费的“二八分账”协议使腾讯收费会员业务成为可能,接下来腾讯赚钱的速度和它当初注册用户的疯长一样惊人。

    到现在,腾讯借助QQ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几乎涉足了所有互联网业务领域,这是马化腾1998年创业时不曾想到的。那时马化腾和大学同学张志东决定下海做生意,成立了软件公司,只有5条电话线和8条台电脑,主营业务是为其他公司做软件外包。当时为了谋生,两人既当销售,又做工程师,什么业务都敢接,做网页、做系统集成、做程序设计……模仿ICQ发展出来的QQ不过是随项目赠送的副产品。

  马化腾年龄:38岁创业时间:1998年创立腾讯第一桶金:股权部分变现  

  我不盲目创新,微软、Google做的都是别人做过的东西。最聪明的方法肯定是学习最佳案例,然后再超越。

  李彦宏 不断模仿老外

  自小就立志成为科学家的李彦宏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获得计算机硕士学位后,在为美国的高科技公司服务时,看到了企业家所能获得的巨大回报,决定改变自己的梦想。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IDD公司(Investment Dealer’ Digest)担任高级顾问,1995年这家公司被道琼斯收购,老板拉里(Larry Rafsky)从交易中获得了数百万美元的回报。李彦宏极为震惊,“我明白通过创立高科技公司,你可以获得巨大的成功。”

    接下来,李彦宏在帮助《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开发软件时,发现了一种可以根据网络连接数目进行网站排名的搜索方法。但是,道琼斯的高管对此丝毫没有兴趣。1997年,李彦宏离开了这家公司,并在美国为自己的技术申请了专利。之后在一次会议上,李彦宏遇到了Infoseek公司的首席技术官威廉(William Chang),后者邀请他加入担任高级工程师,一起开发第一代搜索引擎。加入Infoseek的头两周,兴奋的李彦宏把自己关在会议室里不停的写软件代码。

    然而,在1999年Infoseek被迪斯尼公司收购后,对搜索引擎领域没有给予足够的热情和支持。李彦宏感觉极为失落,遂决定自立门户,回国创业,并邀请好朋友徐勇做合伙人。借助徐勇在硅谷的人脉,1999年底,他们拿到了两家投资机构的120万美元资金。

    百度最初的商业模式是仿照Inkotomi,这是一家为门户提供搜索服务的网站,在互连网发展的繁荣期,市值一度高达200亿美元。但在当时中国市场的竞争中,面对诸多门户网站,百度的模式并无多少底气。随着Inkotomi在2002年被雅虎仅以2亿美元收购,这一模式也受到更大质疑。为了提高竞争力,李彦宏决定复制美国的内容网络分发公司Akamai Technologies的模式,通过邻近的服务器分流,为网站降低网络流量压力,从而提高下载速度,就是今天很热门的CDN业务。而在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前,百度又幸运的获得了1,000万美元投资。此时,李彦宏发现中国公司已不可能为搜索付费,但是会选择更便宜的数据产品,于是又决定模仿硅谷公司Verity,该公司为美国大企业提供搜索和数据管理服务。

    但到了2002年,这种模式的希望和百度的现金流一样,越来越渺茫。而从2001年开始以搜索结果中出现付费广告为赢利模式的Google正获得业界关注,李彦宏从中受到启发,决定采用付费广告的模式。虽然在董事会上备受质疑,但李彦宏仍决意为之。不断调整发展方向的百度终于踏上了正确的道路,并凭借本土化优势,成为中国搜索市场上的绝对老大,从2004年起开始大幅盈利。2005年8月上市后,轻松造就了大批百万富翁,与李彦宏当初艰难的寻找和坚持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李彦宏年龄:41岁创业时间:1999年创立百度第一桶金:找到合适的模式

  如果把财富看得更广义一点的话,它应该意味着幸福才对。金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不是有幸福的生活。

  施正荣 投产就赚钱

  1988年,已从中科院硕士毕业两年的施正荣获得了公派留学的资格,满心期待去美国留学的他开始学习美国的文化、地理知识,并模仿美语口音。结果去美国的名额没有了,他被派到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他“当时还不知道澳大利亚在哪里”。后来在澳大利亚学习时,他还曾到麦当劳餐厅里打过工。

    2000年4月,一直在澳大利亚研究太阳能的施正荣决定回国创业,他带回了几十万美元,一路从南到北,拜访了深圳、广州、杭州、上海、大连等很多城市的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复,均被以“事业很有前景,但早了半拍”婉拒。最后一站,满心疲惫、掩饰住失落的施正荣到了无锡,做了一场3小时的关于太阳能产业的报告,无锡新区管委会的一位副主任激动地说,“我们就希望你这样的科学家过来当老板,你要过来干,就得当总经理。”

    达成合作意愿之后,江苏当地的8家单位联合出资600万美元,施正荣则以技术作价160万美元入股,同时为了捆绑利益和风险,施正荣还现金出资40万美元。无锡尚德就此设立。

    根据预算,尚德初期设计的产能使是3兆瓦,但是通过优化施正荣设计出了10多兆瓦的产能。没多要股东一分钱,产能做大了三倍多。为了省钱,施正荣还从美国购买高质量的二手设备,建设了一条生产线。不过施正荣从澳洲带回来的4个创始团队成员,却在一年内就全离开了他。更大的困难在后头,2002年初,无锡尚德开始面临资金压力,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

    为了应对危机,公司甚至有2个月没有给员工发工资。幸好在国有背景的股东和当地政府出面担保后,尚德最终还是从银行获得了贷款。2002年下半年,通过频繁参加各种行业展会,尚德以高转换率的产品品质和低于同行业5%的价格,提前获得了2003年的全部订单。此时,公司尚未投产,而熟谙行业的施正荣又预见到了未来2年市场的爆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增加生产线。这个冒险的决策,也象征着施正荣真正从科学家向企业家转变,他找到了当总经理的感觉。

    2003年9月,无锡尚德正式投产,当月就开始盈利。太阳能市场正如施正荣所料,发展迅速,得益于提前布局,无锡尚德2004年销售额达到8亿元。2005年,在解决了股权纠纷之后,尚德成功上市,创业6年的施正荣也真正实现了自身巨大的财富价值。

  施正荣年龄:46岁创业时间:2000年创立无锡尚德第一桶金:市场迅速爆发

  我觉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平和的心态,物质的财富只是伴随着创业的一种附加品。真正的成就感在于你的行动真正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所以真正的财富在于人的精神生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Archiver|手机版|588创业网 ( 闽ICP备08003622号-6 )

GMT+8, 2024-11-16 19:04 , Processed in 0.12679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bbs.588cy.com

© 2001-2012 Discuz! X2.5

回顶部